當前位置:首页 > 新聞動態 > 行業新聞

新聞記者的任務
發布時間:2016-06-23 00:16:08 來源:香港新聞工作者聯合會 字體:

        媒體從事信息采集和新聞報導工作的人通常稱為記者(Journalist或Reporter);記者屬於職業的一種。采訪,媒體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過記者和被獲取信息的對象麵對麵交流。

       新聞從業者記者的職責與任務,可以說是多方麵的。這裏主要談三點:第一,敏銳地去發現事實;第二,忠實地去報道事實;第三,當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記者的工作 記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廣大的民眾前往事情發生的現場,或是接觸新聞事件的當事人,並將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義,透過報導呈現於大眾媒體之上,協助媒體達成守望、教育、討論、娛樂等功能。由於記者擁有閱聽人賦予的權力,所以也被冠以“無冕王”的雅稱。

       一般而言,記者主要在報社、電視台、廣播電台、雜誌社、通訊社等機構工作。網絡出現之後,也有部分記者替網絡媒體(網絡報)或專業網站工作。許多政府機關、社團內,也有編製內的記者。還有不在固定媒體工作的記者,一般稱為“自由撰稿”或“自由記者”,接受媒體委托或靠投稿維持生計。 記者的表現方式可以分為報導、專題、調查采訪、專訪、精確報導等等。但記者的稿件、照片、影帶等,通常還要經過編輯台的處理。 可以參考百科裏的記者詞條, 還有記者職責 其他:當記者的,經常會碰到上麵領導機關布置報道任務的情況。

       從大類上說,每年新年、春節、國慶,總要集中報道經濟社會的各項成就,在"三八"、"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等節日,則要較多地報道婦女、工人、青年、兒童、黨的建設、軍隊建設等方麵的工作。平時,我們還要配合其他黨政工作和社會工作,進行較集中的宣傳報道,例如,在質量普遍滑坡的時候,就要集中報道一下企業抓質量方麵的正反兩麵的典型;社會上對企業經營狀況關注較迫切的時候,則要求有較多的關於企業扭虧增盈情況的報道出現……這在記者工作中常常簡稱為"跟風"。這其實並無褒貶的意思。因為這種現象不管怎麼說,都是在給記者送來報道的機會。

       作為報道者,必須對這種影響整個新聞業的大"風向"加以密切注意,在報道中自覺地把握好出稿子題目的大環境和大機會。這種大的"風向",實際上是有規律可循的。因為新聞在我國是從屬於政治的、新聞基調是從屬於政策的,所以,我們常常可以根據黨和政府在一個時期的中心工作較超前地看出將要影響新聞界的"風向"。 把握住這種"風向",最大的難度在於:要宣傳、要體現的大任務,經常僅僅是通過一兩個經過了抽象過程之後的集中、概括的詞彙表現在人們麵前的。例如,我們常常號召:要報道抓質量,要報道改革的進展,要報道現代企業製度……很明顯,這是一種工作式的總的號召;新聞報道在落實這些任務的時候,必然有一個先務虛、再由虛到實的過程。就報道而言,難題也正在這裏。從平時的報道看,這些最關乎人們生活的題目,往往成了人們最不耐煩閱讀的東西。這類"重要反被重要誤"的內容,像質量問題,像效益問題,像大企業問題,像重點建設問題,仿佛成了我們報道中繞不開的一個難題;既要大張旗鼓地報道,又要報道得讓人們像讀小說似的津津有味。

       這使我們的經濟報道中麵臨著既普通、又艱深的難題。 是報道中的技巧問題嗎?好像不是。組織出、采寫出一兩篇有較大的社會影響的稿件,這種事情,各家新聞單位說起來都有過幾篇得意之作。這說明這並不是我們的記者、編輯的才力達不到的。 是實踐本身沒有給我們提供豐富的可寫的材料嗎?當然也不是。人們對新聞的要求並不同於對廠長的要求,並不要求企業賺了錢才能寫它的新聞--管它是賺還是賠,隻要有人在活動,隻要有錢在流動,都有的是挖出讓人有興趣的新聞的潛力。 是記者沒有接觸活生生的實際嗎?更不是。我們有大量的經濟記者,整天裏見的、聊的、寫的都是這廠那店的事情,哪一廠、哪一店不是整日裏算計著自己的虧盈?而有的通訊員,更是整天生活在這活生生的事情中。

香港新聞工作者聯合會 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任何圖文或建立鏡像

客服郵箱:gapphk@163.com 製作單位:香港新聞工作者聯合會

Copyright©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